部门首页  部门概况  党建工作  干部工作  机关党委  规章制度  延大首页 
基层党建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基层党建>>正文

    在三月这个学习雷锋精神的日子里,24日下午,党员之家编辑部的成员们去延安八一敬老院进行了慰问老红军的活动。活动中,同学们和每位可敬的红军进行交谈,了解他们的生平,倾听他们的故事。活动的最后同学们也给老红军们表演了歌唱,朗诵等节目,将红军和同学们的关系拉近了一步。

刚来敬老院的时候,就有一个坐在轮椅上的军人爷爷在鼓掌欢迎我们,心里特别感动。走进大厅里,跟随着工作人员来到了一位红军爷爷的住处,房间里有两张床,一张大桌子,一台电视。阳光照满了整个屋子,很舒适。爷爷是和另一个战友在这所房子里住的,这位爷爷叫张仝,是延安志丹县人,今年91岁了。据张爷爷回忆,他是1939年参军的,当时只有13岁,便和自家的大哥一起成为了抗日军队里的一员。由于年龄小,所以在部队中,他是一名号兵。每天早上起来,先吹号叫同志们起床,之后便开始了一天的训练。他说最开始来部队的3个月是最难熬的。当时在清凉山附近的时候,他们没有住的地方,就只能自己在黄土上挖窑洞。一个个窑洞便成为他们的住所,由于当时各种条件的限制,没有床,没有炕。他们只能把树叶树枝草拿来铺在地上当睡觉的垫子。也没有厚衣服,十月的天气,他们还穿的是单鞋单衣。很多人的腿脚都有冻伤,冻伤后没有治疗的药物,只能在伤口的地方抹点水,就拿布包起来了。当时的苦,他说真的无法想象,看到现在国家发展那么好,对他们也格外照顾。在这里,每天晒晒太阳,下下棋,和其他的战友聊聊天,他已经很满足了。他觉得他能活着回来享受这份“福利”,他挺感激的。参军之后,前前后后一共打过十几次仗,最难打的是在张家口的那一仗。中国军队装备比日军差,八路军士兵条件更差,很多人没有枪,即便有也是铁匠磨平的“硬块头”,上膛就成了难事。手榴弹也都是部队里士兵用硫磺,泥土,火药制成的。没有长枪,他们就把尖刀绑在枪把上。那次战役开始时队伍里一共有154个人,他们埋伏在挖的地道里,空中日军的飞机不停的向地面投下一颗颗炸弹,周边不停的轰炸声,敌人的机枪扫射着,子弹一颗颗从眼前飞过,有的射中了土地,有的射进了战士的身体里。张爷爷身上也是伤痕累累,胳膊上被子弹擦过,现在有一道长疤,脚腕被轰炸的枪弹烧伤后也留下了大大小小的伤疤。我问他,你们不怕死吗?“刚开始的时候也怕,但时间久了,好像也就不怕了,什么都硬冲。”他说。一场战役他失去了与他一起战斗的战友。整个队伍仅剩下6个人,那次战役好多士兵的尸体也没有找回来。听老人的叙述,我突然想起看过的一场战役片《血战钢锯岭》,影片里的男主人公,在参军后由于自己的宗教信仰不能碰枪,被别人瞧不起,被长官训斥, 所以他是以一名军医的身份出现在战场上的。当时和日军在钢锯岭战斗时,由于军力的不足,很多战士都死在了战场上。而军官为了剩余士兵的安危,便撤退了。只剩他一个人还在战场上。他没有惧怕也没有退缩,而是将还有生命迹象的那些活着的士兵一个个从高台上运回来,他被视为英雄一般的人物,或许和张爷爷一起抗斗得士兵们没有被记住但他们用生命换来的今天会被记住,他们也会永远活在人民们的心中。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延安大学组织部
地 址:陕西省延安市延安大学新校区
邮 编:716000
电话:0911-2650039